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,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。连日来,罗城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,通过一系列“接地气、连民心、聚合力”的创新举措,打通了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让文明新风吹遍田间地头,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。
党建引领,夯实治理根基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建立健全“党建+”工作机制,通过规范民主议事制度,深化“党员责任区”“先锋示范岗”建设,引导党员在环境整治、矛盾调解等工作中亮身份、解难题,构建起“党组织领导、群众参与、社会协同”的治理架构。坚持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目标,将网格化管理作为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点,持续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,精细分割基层治理网格“最小单元”,将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,围绕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,畅通民意反馈渠道,推动党的组织优势、资源力量下沉到网格一线,实现基层治理全流程闭环管理,做到情况在网格掌握、服务在网格开展、问题在网格解决,以精细化、精准化的网格服务,激活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。

多元参与,凝聚治理合力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积极构建“一核多元”治理体系,推广运用矛盾纠纷“四级七天”调解法等典型经验,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投资40万元打造300平方米集信访接待、矛盾调处、法律服务、社保医保等事项于一体的“一站式、集成化”综合服务平台,完善“排查-研判-化解-反馈”全链条工作机制,定期组织“三官一师”、网格员、离退休老干部、老党员和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治理力量开展矛盾纠纷常态化排查、阶段性研判、多元化调处、跟踪式回访等工作,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,实现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,实现矛盾纠纷“一站式受理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的闭环管理。今年以来,全镇共调处矛盾纠纷85件,化解85件,调处成功率达100%,网上信访件办理10件,办结率100%。

创新载体,延伸治理触角。全面推行民事“七步接办”工作流程,实施民事直说“1433”工作法,设立百姓“议事亭”“邻里议事小院”89个,围绕村里事、邻里事、家里事等“关键小事”,实现民情直通、民意直达、民事直办。创新推行“志愿服务+”多元化模式,着力打造“善小常为”“守望银龄”等志愿服务品牌,常态化组织开展“我们的节日·志愿者在行动”主题志愿服务活动。发挥制度约束作用,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将整治高额彩礼、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纳入村规民约,深入开展“抵制高额彩礼、倡导文明婚俗”主题宣传活动,通过“板凳会”“庭院课堂”等形式,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20余场、志愿活动150余次、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,同步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,严格落实红白事报备制度,大力宣传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等社会新风,并广泛开展“零彩礼、低彩礼”等先进典型选树,进一步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,为文明乡风培育注入活力。
